图书馆主页
位置:读书节 -- 征文 -- 历史留存记忆 生活书写变迁
历史留存记忆 生活书写变迁

曾经在一首诗里读到:“漂浮在影中的城市,希望人们有些时间停留,走入城市的光影中,与城市的记忆融为一体,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发现城市的美。”

我出身在上海这片热土上,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也是从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小时候我居住在上海的郊区,出门几里路就是一条大街,路上走的汽车不多,以满载瓜果的摩托与三轮车为主,每当雨季或大风起,一骑绝尘过后往往溅起漫天泥水或飞沙走石,惹来路人的漫骂。清晨的自行车大军在土路上留下碾痕道道铃声阵阵,像极了欢快跳跃的五线谱。小孩子们则在坑坑洼洼的路上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大人们手里提着竹竿,像赶小猪似的将其一个个拎回家。

我的父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常常听他们讲关于上海的故事 。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买任何东西除了钱还必须得用粮票。例如早餐,咸大饼3分钱一个再加半两粮票,甜大饼则要贵些,5分钱再加半两粮票。家长们总会在孩子考试前准备好大饼和油条。两个大饼配一根油条,被称为“一付”,也有着考试得满分的寓意。妈妈说,那个时候去买早餐必须很早起床,提着小篮子,拿着筷子去弄堂口的点心店排队。许多小孩子最喜欢站在炸油条的摊子前,看着点心师傅将一根根油条炸成金黄,然后递上事先准备好的筷子,将油条串起来。

当白天喧闹的车水马龙逝去后,这座城市就会沉浸在夜晚的宁静之中。对于我,上海就是我的故乡,虽然它的历史没有北京那么厚重,地域没有内蒙古那么辽阔,风光没有杭州那么灵秀,但它仍旧有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记,有那么多可以被铭记的韵味。因为上海有着它独有的城市文化——雅致的“上海味”。

除此之外,上海也是“水文化”特色明显的城市,上海有条母亲河——苏州河。蜿蜒绵长的苏州河水,恰似缓慢搏动的历史脉络,于波涛之中,目击这座东方巨城的沧桑巨变。我曾经听长辈们说过,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清澈的苏州河上还只有用桨划的小船只,而随着时间的变迁,苏洲河上的船只越来越先进,但随之带来的,便是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对苏州河的吞噬。上海人的母亲河就此失去了昔日的容颜,她变黑变臭了,大量的垃圾漂浮在水面上。苏州河成了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垃圾”的河。

几多风雨兼程,几多欢愁与共。随着“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划破长空,改革开放的洪流,瞬间潮涌大江南北,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此转折。打开国门搞建设,经济的腾飞,使我国如魔术般变化,旧貌换新颜,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上海也不例外,欧风美雨吹拂着它,华夏文化也滋润着它,它飞快变成了中国金融和海运中心,更成为了中国的一块瑰宝之地。

短短几载光阴,上海的楼房高了,道路宽阔了,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舒坦了。

上海的许多地方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建起了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融中心等等。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已经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着外国友人的到来。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也改头换面了。如今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苏州河水中鱼游,岸上鸟鸣,仿佛又重拾了少女的面纱,在摩登都市的映衬下,焕发朝气。

上海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3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我还印象深刻,小时候每天放学,走在门前的大街上,耳边就会传来路边卖点心的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那些点心也就成为了我们的美味佳肴。

在马路还没有拓宽前,有一天放学,我和往常一样,穿过喧闹的人群,止步在了卖蛋饼的阿姨前。“阿姨,一个蛋饼,加脆饼的。”阿姨抬头一看,见到是我这位常客,便会心一笑,忙活起来。

接过热气腾腾,还散发着香气的蛋饼,心里感到暖洋洋的。我一边吃一边和她攀谈起来。言语间,我才知道她是几年前的下岗工人。

“一开始啊,我到外面来摆摊,觉得一点面子都没有了,要我吆喝‘香喷喷的鸡蛋饼咯’更是连声音都跟着打颤呢,可想想日子总要过下去的,硬着头皮就这样撑过来了。”卖蛋饼的阿姨说。

不一会,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一边笑呵呵地喊着:“妈妈,我得了‘优’哦”,一边一蹦一跳地跑了起来。阿姨连忙擦了擦手,也笑着迎了上去。看着这样温馨的场面,我不忍心打扰,就悄悄离开了。

一张蛋饼,对于这位阿姨,也许就是一个世界。这样的空间或许狭小,可阿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心做着蛋饼。每次捧着冒着热气的蛋饼时,都会感到心灵上的悸动。这蛋饼中,包含着阿姨真诚的微笑、辛劳的汗水以及她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转眼八、九年过去了,当我再来到这条熟悉的大街时,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道路两旁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如今这条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出行变得越来越通畅了……如今,那些卖小吃的小贩们已不再会出现。但只要细心观察,我也不乏发现在路上多了许多像阿姨一样平凡却认真对待生活的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刚过去不就的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我想,是祖国的不断发展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从脱离贫困到走向小康,以小见大,我欣喜地感慨,如今的中国正不断殷实、强盛。历史留存记忆,生活书写变迁,我热爱上海,从过往到现今,爱这个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爱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爱这个城市的过往人群,爱以一个过路人的身份看街道,看马路,然后看到这个城市的可爱,然后发现这座城市给我的归属感,然后更加深深的爱它。

发布于 2011-04-19 09:59:04

返回顶部

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 运行维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