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魅力——上海经典历史建筑摄影展

和平饭店(华懋饭店)

位于中山东一路20号的和平饭店即昔日的华懋饭店(又名沙逊大厦),建于1929年 ,早期现代派风格,属美国芝加哥学派。和平饭店如今是锦江集团旗下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为国家近代优秀保护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饭店是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上最为美轮美奂的一栋高层建筑,是十里洋场----南京东路的起点。因而也是上海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是外滩在世人心目中的第一心理地标。和平饭店接待过美国前总统布什、克林顿、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卓别林、马歇尔、陈纳德、陈香梅、拳王阿里、蒙哥马利元帅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

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的中国银行建于1937年,中国民族特色建筑,是继汇丰银行之后又一座气势雄伟的银行大楼,而其在中国金融史上的地位也至关重要。不同于外滩其他建筑的欧洲风格,此楼极具中国民族风格,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马勒别墅

陕西南路30号,建于1936年,典型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北欧建筑造型)。1927年由英籍犹太人马勒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的私人花园别墅,历时9年,于1936年竣工。这座别墅的设计者是马勒的小女儿。小姑娘一天夜里做了个梦,梦见一幢童话格局的大房子,马勒于是便根据女儿梦中所见的样式造了这座别致的挪威式住宅。

主建筑为三层斯堪的那维亚式挪威风格建筑,宛如童话世界里的城堡。1941年,为躲避战乱,马勒离开了中国,留下了这栋无法带走的“梦幻城堡”。

1949年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团市委办公场所。1989年,马勒住宅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由上海大型旅游集团——衡山(集团)公司管理,改建成小型精品酒店。2002年5月正式对外经营,命名为衡山马勒别墅饭店的“九号楼”。

丁贵堂公馆

丁贵堂公馆位于汾阳路45号,是一幢西班牙风格的花园洋房(帕拉蒂奥式窗),楼高三层,左右对称,微显弧形的造型和大小内阳台,凸显出建筑的豪华气派,特别是一层和三层的窗户和门洞呈半圆形的优雅线条,而二层窗户、门洞却是四方形的,与一、三层形成动静相间呼应成趣的韵味。

这幢洋楼是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一杰作,建成后,作为上海海关税务司(关厂)的官邸,20世纪40年代丁贵堂任上海海关税务司时,曾住这里。曾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现为汾阳花园酒店。

汪精卫公馆

愚园路1136弄31号, 也称“王伯群住宅”,建于1930,46岁的王伯群为迎娶大学校花20岁刚出头的保志宁而建。

豪华的仿西班牙古典装饰的花园洋房。上海沦陷后,1939年该建筑被汪精卫作为伪政权驻沪办公联络处,亦称“汪公馆”1940年3月30日南京伪国民政府正式开张,汪精卫来沪以此为行宫。

1949年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委员会接收,中共长宁区委和区文化局曾设于此,1960年长宁区委决定由区少年之家使用,并建立了长宁区少年宫,成为培养下一代的摇篮,并辟为上海市对外开放的旅游单位。

比商鲁义士、荣智勋住宅

永嘉路389号,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原为比利时商人鲁义士洋行住宅,后来是荣智勋住宅。建于1932年,1936年竣工,二幢建筑风格相近,假三层,双坡顶,有双坡形老虎窗,二层之上有红色半露木构架。这栋房子曾经是杨澜和吴征的“阳光卫视”的办公地,现在是解放军某部华东办事处。

嘉道理别墅

延安西路64号, 建于1918-1924年, 仿欧洲古典建筑,内部仿18世纪皇宫样式 。1919年,与沙逊、哈同等齐名的犹太商财团嘉道理家族在中国的第一代创业者艾利?嘉道理原先在今黄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为救被困屋内的家庭女教师而丧生。嘉道理悲痛欲绝,为避免触景生情,带着两个儿子去伦敦暂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师拉汉?布朗为他在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却不知格拉汉是个醉汉,常常是喝足了白兰地后对图纸大抒豪情,结果把供四五人居住的宅院造成了一座大理石宫殿。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重回上海时,看到的是“一幢宫殿式的建筑和一个烂醉如泥、正躺在医院里的布朗”,而管理这幢花园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个佣人,更让他吃惊的是,承包商寄来的账单上竟是高达100万两白银的天文数字,按当时米价折算,可买大米5000万斤,足够14万人吃一年。嘉道理哭笑不得,但这毕竟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而且嘉道理本人也十分喜欢这幢建筑。经宋庆龄提议,现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法租界总董白宫

汾阳路79号 , 建于1902年(也有说1905年) , 法国盛期文艺复兴式的典型建筑 , 邬达克设计。原是法租界公董局总董(法租界内最高权力者)官邸,建于1905年,因为绿色草坪上坐落的白色宫殿造型颇像美国华盛顿的白宫,因此人们称之“小白宫”。整体设计严谨而艺术,端庄又不失华丽,代表法国人的权势,也代表着他们的艺术与浪漫。解放初期,陈毅市长曾住过这里,现在是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的所在地。

布哈德住宅

永福路52号,有一幢漂亮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原业主是法国传教士布哈德。住宅建于1932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市级建筑保护单位)。坐落在上海一条僻静的小马路上,是一座淡黄色、古朴精致的两层小洋房。据说最早它的主人是一位挪威船长。解放后,小楼成了上影厂的文学创作部, 现为上海永乐电影集团公司。

席德俊住宅

席德俊住宅位于霞飞路上(今淮海中路1131号),德国文艺复兴式的花园住宅 巴洛克式山墙,建筑风格属德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浓郁的德国中世纪民居特色。该宅主人席德俊是旧上海银行世家出身,是汇丰银行第五任洋买办。新中国成立后,席德俊住宅曾一度作为比利时领事馆馆址,之后住宅归上海音乐学院使用,如今是达芬集团总办事处的所在。

百代小红楼

1921年,东方百代购下徐家汇路1434号地皮(现徐汇区衡山路811号)设立唱片制造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录音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为国内最好的一所录音棚),从此开创了中国唱片生产历史。这幢小楼曾是百代公司的中枢神经。底楼作录音及招待之用,二楼是编辑室。三楼是公司老板的起居和卧室。在底楼的墙上至今还挂着一个录音须知细则的镜框,落款是1983年,可以想见原来的录音室一直到那时依然在使用。田汉、聂耳等在此工作过。第一张义勇军进行曲在此楼建制。

白公馆

所谓"白公馆",是指上海汾阳路150号那幢气势非凡的灰白色洋楼,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官邸式建筑风格,因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上海。它建造于1919年,是法籍冒险家司比尔门的私家花园。1941年日本军队进入租界后,伪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立法院长梁鸿志鸠占鹊巢。抗战胜利后,花园洋房则成了国防部长白崇禧的府邸。因为白崇禧住过,上海人就称这幢洋房为“白公馆”。

新中国成立后,这处建筑被上海中国画院使用,上世纪60年代转交上海越剧院,80年代市场经济启动后,它成了酒家,如今是一家餐厅。

爱神花园

这幢巨鹿路上675号最著名的花园洋房,在上海解放以前,曾是一幢私人住宅,被叫作刘家花园,它的主人是旧上海著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的胞弟刘吉生。刘鸿生是解放前旧上海也是旧中国工商界四大天王之一,人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刘吉生娶的妻子名叫陈定贞,青梅竹马,十分恩爱。1926年,在购买了今巨鹿路675号及其681号共4000余平方的地皮后,请著名的匈牙利邬达克设计了这幢花园洋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希腊建筑风格,池中有爱神普绪赫沐浴雕像,耗资20万银元,被公认为当时上海最美丽的花园住宅之一。这是刘吉生送给他爱妻40岁生日礼物----爱神花园。现为上海作家协会。

丁香花园一号楼

华山路849号,19世纪末李鸿章小儿子李经迈建,英国乡村式别墅融入我国传统江南园林特色。 李经迈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国超在出国前,将全部藏书一万多册捐给了震旦大学图书馆,有兵书、地方志、年谱、抄本《远柔全书》等,以及《李文忠公全集》。震旦大学十分重视,特辟了一个专室,专门定制了很多带雕花的高大书橱,而且辟出专室陈列,名之为“李氏文库”。该图书馆的馆长还在该校的学报上撰文专门介绍了这批藏书。解放后50年代院系调整,这批书归入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一号楼现为市老干部活动室。

兴国宾馆2号楼

兴国路78号内,建于1925年。兴国宾馆2号楼,近兴国路、华山路,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系英国式建筑,假三层砖木结构花园住宅,西山墙接一层建筑,二层为两组3个清水红砖弧形拱券,窗框窗边饰以清水红砖齿形装饰,底层有九个开间的拱形柱廊,每间均有券心石。底层立面整个以白色为基调,以水平横线条与建筑上部分开,建筑立面活泼、丰富、沉稳、新颖,加上屋面穿出的三座三孔和单孔烟囱和北立面半圆形玻璃墙楼梯间,整座建筑又显现得豪华、生气,不失为一座优秀的近代建筑。

兴国宾馆7号楼

兴国 78号内,建于1930年代,兴国宾馆是整合了以兴国路、华山路、湖南路围为起来的地块中的十几幢别墅洋房而成就的国宾馆。

兴国宾馆6号楼(观槿斋)

兴国路78号内,建于1922年, 兴国宾馆6号楼是一幢砖木结构假三层法国式建筑,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1935年扩建东南部分,建筑面积620平方米,四坡屋面,铺灰色板瓦,南侧屋面上开设一长条形天窗作为屋顶层的采光及通风。该建筑平面设计自由,不拘一格,东侧设二层园形阳光室,西端有一层园形起居室,二层为露天平台,混凝土宝瓶栏杆。主建筑二层朝南开设大面积玻璃窗,屋面做成跌坡形,山墙檐口曲折,层次丰富。

马歇尔公馆

位于太原路160号,这是一幢完整的法国晚期文艺复兴式的花园洋房。这幢花园洋房原是法籍律师荻百达于1928年斥巨资建造的,当时人称“荻百达花园”。抗战胜利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曾下榻此处调解国共两党和谈。故人们又称之为马歇尔公馆。

公馆装饰非常奢华,尤其浴池是用当时罕见的五颜六色的马赛克镶嵌起来。楼前有一片绿色草坪,还有许多树木花卉,十分优雅静谧,堪称旧上海最豪华的花园洋房之一。马歇尔公馆现为太原宾馆。

百老汇大厦

位于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 早期现代派八字式公寓楼体型, 建于1934年。因傍百老汇路(今大名路)顶端,故名百老汇大厦。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外白渡桥建于1907年)。1951年,陈毅市长将大厦命名为“上海大厦”,成为上海市的标志性建筑,周恩来、陈毅、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陪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政府代表团做客大楼,俯瞰上海市容。

宋庆龄故居

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 建于1920年代, 欧洲近代独院式花园住宅 。这幢房子原是一个德国人的私人别墅,从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 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和大量文物。她所创建的新中国妇幼文化福利事业和对外宣传刊物是在这里酝酿、筹划的。她也曾在故居内会见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陈毅等。上海宋庆龄故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蒋介石的“爱庐”

东平路9号,坐落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内。为三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是蒋介石与其夫人宋美龄的故居,是1927年蒋宋联姻后宋氏兄弟赠送给宋美龄的陪嫁之物,以作蒋宋短栖上海的行宫别墅。"爱庐"与"美庐"、以及杭州的"澄庐"鼎足而三,且"爱庐"的历史最为悠久。

马立斯花园一号楼(名人公馆)

瑞金二路118号,建于1917年,英国新古典式风格的乡村别墅。马立斯花园主要由四栋风格各异的老别墅组成,其中最早、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栋就是今天的名人公馆一号楼,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曾在名人公馆一号楼的玫瑰厅内举办订婚仪式,成就了一段传颂百年的佳话。现为瑞金宾馆。

马立斯花园一、二号楼之间廊桥

马立斯花园范围原为瑞金二路、永嘉路、陕西南路、复兴中路围起来的约200亩土地。1949年5月,中共华东局领导同志邓小平、谭震林、邓子恢、陈毅、粟裕、饶漱石等人入住马立斯花园的一、二号楼,并把这里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首脑机关的所在地以及指挥中心。在陈毅成为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之后,他也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办公室及寓所。

三井花园

瑞金二路118号,建于1924年,马立斯将马立斯花园东北部三幢楼卖给了日本三井洋行。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马立斯花园和附近属于三井洋行的花园住宅合并成立了瑞金宾馆,专门接待来上海访问的外国元首和重要人士。现为瑞金宾馆。

绿房子

位于铜仁路333号的绿房子于1938年落成,现代风格与装饰艺术风格 吴同文住宅,是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在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其也是上海作家程乃珊小说《蓝屋》的原型。绿房子自文革后历次换了多茬使用人,有报社、机关和主题餐厅等。这座现代式宅邸还是上海私人住宅设置安装小型电梯的第一家。2010年,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入驻。

轮船招商总局

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建成于1901年,仿文艺复兴风格。原名旗昌洋行大楼、招商局大楼,又名港监大楼,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初是美国旗昌洋行,1877年被轮船招商局收购。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抗战胜利后成为大达轮船公司,1949年后为上海港务监督局、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上海海上搜救中心。现为招商局集团公司上海办事处。

中国通商银行

中山东一路6号,建于1897年,东印度式建筑,1906年翻造。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创办人是盛宣怀。外滩6号原来是一家拍卖行,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顶部有一排尖顶, 楼顶南面为平台,可容百人,是观光黄浦江潮水的好地方。当今,外滩6号是外滩三大顶级消费场所之一。

浦发银行

中山东一路12号,建于1923年,原汇丰银行大楼 ,新古典希腊建筑风格。1874年汇丰银行买下华记洋行的花园(外滩12号),建造第一代汇丰银行大楼。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起这里成了上海市政府办公地,故称为“市府大楼”,1996年浦东发展银行以17亿人民币购得此楼,成为浦发银行总行所在地。

外汇交易中心

中山东一路15号,建于1910年,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特色。1928年归中央银行后改称中央大楼。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法国总会

茂名南路58号,建于1926年,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法国宫殿式洋楼,法国文艺复兴风格。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归国有,改名为文化俱乐部,花园用作体育场地,室内游泳池为游泳队训练所用。1959年,毛泽东主席曾在此逗留。现为花园饭店。

英国兵营

延安西路601号,北楼原为1917年建造的英国兵营,原是英国兵营长官的居住和办公房屋。欧洲城堡式建筑,欧洲文艺复兴风格。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日寇入侵租界,侵占此处英国兵营,将留在上海的英、美、法等外国侨民关押在此,成了日寇的集中营。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了国民党军队的兵营。现为延安中学。

孔祥熙故居

孔祥熙的旧居毗邻爱庐,位于东平路7号,这栋洋房就被称为7号楼,建于1935年,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西欧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这是一座外墙呈乳黄色的三层欧式别墅,上有绛红色屋顶。步入屋内,壁炉、“暗酒柜”悉数保存完好,建筑细节可谓奥妙众多,不亚于“爱庐”。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上海邮电总局

北苏州路276号,建于1924年。东方的一组雕像,为分别手持火车头、飞机和通信电缆的人物,分别象征交通通信事业。而南方的一组雕像则为希腊神话人物,中央的是被称为通信之神或者商神的赫尔墨斯,左右则为爱神厄洛斯和阿佛洛狄忒,代表邮政事业是连接人类感情的纽带。不过塑像的原件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幸被毁之前,由一位美术学校的学生用石膏偷翻了模子,当文革结束以后,在邮政总局大楼翻修过程中,根据这对石膏模子,重新铸造成和原件一样的复制品,也就是今天依旧设立在塔楼两侧的铜像。

曾经享有“远东第一大厅”的美名,拥有号称“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气势雄伟,现为上海邮电管理局大楼,

浦江(礼查)饭店

黄埔路15号, 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风格, 巴洛克式建筑。浦江饭店又名“礼查饭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46年,有一名叫Astor House Richards的英国人,在外滩附近兴建了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现代西式饭店----“礼查饭店”、这是可以考据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家西商饭店。由英国人经营的“礼查饭店”在100多年前就导入了诸多现代酒店管理经验,如暖气系统,房间内24小时提供热水、弹子房、酒吧舞厅、阅览室、扑克牌室等西方娱乐雏形都在这里出现。如今浦江饭店老楼中厅,依然保留着1860年遗留下来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复兴式旅馆的建筑全貌。曾在这儿下榻的历史名人更是举不胜举:科学家爱因斯坦、英国哲学家罗素、戏剧艺术大师卓别林、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等等。

豫园湖心亭

豫园坐落于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是明朝时期的私人花园,建于1559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设计风格。如今,它已经成为到上海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常去的游览胜地。被誉为“海上第一茶楼”的湖心亭茶楼,是上海历史最为悠久、最具盛名的茶楼,也是上海现存古建筑景观之一和上海最早的商会所在地。湖心亭茶楼翼然而立在水中央,有九曲桥可以通达。由于茶楼设在保护性明清结构的亭园建筑中,如今已成为上海人文历史的标志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文化特征。

思颜堂

万航渡路1175号,建于1904年,原圣约翰大学校内,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宿舍四号楼原名思颜堂,于1903年10月24日奠定隅石,1904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为纪念约大创办初期出力最多的颜永京牧师,而命名思颜堂。颜氏自1879年起协助施氏筹办圣约翰书院,募资购地,兴建校舍,并任学监兼数学、自然和哲学教授,1888年离校。 该楼呈现U字型,采用中西结合建筑形式,楼项四欠皆为曲线形,东侧南顶以阳台护栏式装饰。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后,将思颜堂改名为宿舍一楼,1979年复校后,又改称为学生宿舍4号楼。因该楼在河西校舍中排列第40,故又称其为40号楼。

工科大讲堂

复兴中路1195号,建于1909年。1912年6月,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开学。1982年,学校图书馆由原医预科讲堂迁入此幢大楼,成为师生员工获取文献信息的重要场所。现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图书馆,是在上海仅有的一座普鲁士风格的公共建筑。

沪江大学音乐堂

沪江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鼎盛时期以文理商著称于世,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音乐堂 1935年10月建成,楼高2层,原为中学礼堂,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堂,为沪江大学音乐系使用。砖混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屋顶陡峭,门窗细部哥特风格明显,山墙门廊形成主入口,尖券窗有直棂分隔装饰,北立面有三联拱尖券,扶壁以小尖塔收头。1997年至2009年为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办公楼.

子彬院

邯郸路230号,建于1925年,复旦大学校园西部。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郭子彬1925年再捐资5万大洋,建造复旦大学子彬院。子彬院建成以后,立即成为“全校发号施令的首脑,校长办公处,各系主任办公处,以及注册、庶务、会计等处,俱集结于该院楼下,一切重要文告,皆张贴在那儿,庞大的第101教室,更无疑是变相的大礼堂。” 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在上海狂轰滥炸,复旦地处要冲,惨遭炮火浩劫,许多设施如体育馆、第一宿舍顿成瓦砾,美丽蜻峭的校园荒芜不堪,但唯独子彬院受损较轻。为了保留其古朴风貌,展示学府百年风韵,复旦大学拟对子彬院进行修缮,在功能定位上,为使学校的管理中心和历史中心相融合,决定将其恢复为校长办公室。

犹太俱乐部

汾阳路20号,建于1910年,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1932年1月,上海犹太俱乐部开始筹建,8月在此开放。创始人是俄籍犹太厂商布洛赫,也是俱乐部的终身理事长。俱乐部设有文学小组,每周有“星期四”聚会;长时期内,这里是在沪俄籍犹太人的主要活动场所。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礼堂与办公楼。

绿瓦大楼

清源环路650号,建于1935年,中国梁柱式庞大建筑,国民党上海旧政府原址,现为杨浦区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193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作为当时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官员办公使用的大楼。上海沦陷后,市府大楼先后被日酋、汪伪占为驻军地和伪市政府办公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市政府迁入原租界,市府大厦改作国立体专。解放后,先为体专、华东体院,1956年起改名为上海体育学院。

意大利总会

延安西路238号,意大利夜总会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仿佛走过一条通向历史的时光隧道,现为上海市文联。

亚细亚大楼 (太保总部)

亚细亚大楼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使用,一般也叫“冶金设计院大楼”,而年纪稍大的人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大楼”。此楼建成于1916年,外观为折中主义风格 底部、下段为巴洛克式,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1939年加高一层,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且又取得中山东路1号的门牌,故当时也有人称它为“外滩第一楼”。 1917年,大楼为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购下,遂名亚细亚大楼。 1996年,外滩房屋置换,这幢大楼成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上海总会(华尔道夫、东风饭店)

上海总会大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座著名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古典主义建筑 而窗棂楣构、双塔楼则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2号。 上海总会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创设于1861年。1864年建楼。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目前,该建筑在翻新改造后将成为希尔顿集团旗下亚洲首家华尔道夫酒店,于2011年正式开业。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旧址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旧址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33号,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建成时间为1873年。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流行的殖民地式样,文艺复兴府邸风格带外廊式建筑特征 屋顶为西式四坡顶但铺有中式蝴蝶瓦。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该大院成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换给新黄浦集团。现为半岛酒店。

圣方济各沙勿略堂

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堂是1950年代以前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董家渡路185号,是中国第一所能容纳2000人的大型天主教堂。建于1853年,该堂奉十六世纪耶稣会派到东亚的第一个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1993年7月14日,董家渡天主教堂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息焉堂

可乐路1号(近哈密路)的息焉堂,原称圣母升天堂,是上海市长宁区的一座天主教堂。始建于1931年,设计者是乌达克,是中国大陆少有的拜占庭式教堂,内部采用哥特式窗户。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和附属墓地被充公。1994年被列为市优秀历史建筑。2008年教堂被发还天主教上海教区。

复兴西路华山路口(夏朵酒家)

徐汇区复兴西路268号(近华山路),文艺而小资的餐厅。

武夷路

武夷路,位于长宁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延安西路,西至中山西路,全长1775米。武夷路原名“惇信路”,修筑于1925年,属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上海时,改名“武夷路”,得名于福建省的武夷山。如今的武夷路,沿路有不少上海著名的住宅区,比如位于127号的比利时领事官邸、位于466弄的汤山村等。

甜爱路

虹口区的甜爱路,被誉为上海“最浪漫”的道路。路口设一只特别的爱情邮筒(爱心邮筒),从这座爱心邮筒投出的每一封信函,都将被盖上一枚英文爱的邮戳,让收件人通过这个邮戳感受一份爱心与浪漫,留作永久的纪念和收藏。邮筒、邮戳,和道路两侧由28首中外著名爱情诗篇组成的“爱情墙”,将让这条浪漫之路在2009年焕发出新的甜蜜气息

溧阳路

溧阳路位于虹口区中部的鲁迅公园板块,南起黄浦江畔虹口港,北迄四川北路,原称狄思威路,1943年更为今名,溧阳路因开辟较早,所以路两侧大多是旧式的里弄和仓库堆栈。著名建筑有郭沫若故居,鲁迅存书室,解放前上海总工会,曹聚仁旧居,金仲华旧居等,以花园洋房建筑群最为出名。

建国西路506号(懿园附近)

懿园位于靠近乌鲁木齐南路的建国西路506弄,东侧紧邻著名的建业里民居住宅。1994年例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A41邬达克纪念馆

番禺路129号,建于1931年,英国乡村建筑风格。原为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住宅,斯洛伐克人邬达克,著名的建筑师,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是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邬达克在上海留下了许多优秀建筑设计作品,比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舞厅、沐恩堂、达华宾馆等,有些建筑成为上海的地标。新中国成立后为曾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现为上海市邬达克住宅纪念馆。

圣若瑟堂

位于黄浦区四川南路36号的圣若瑟堂,建造时间1860-1861年,罗礼思(葡)设计, 具有哥特特征的晚期罗马风风格,上海现存最早的单钟塔式哥特教堂。若瑟堂(又名圣约瑟教堂,俗称洋泾浜天主堂)是上海较早的天主教堂,该教堂地基是根据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上谕”归还的天主教产业。1865年教堂创办类思学校(即今四川南路小学)。“文革”开始时,教堂停止宗教活动。1986年对教堂进行修理并恢复宗教活动。该教堂是保存完好的近代西洋建筑,1994年2月1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市近现代优秀保护建筑。

中苏友好大厦

延安中路1000号,建于1955年,俄罗斯风格,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与北京展览馆一样同属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上海展览馆建成以后不但承办了许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会,也担当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政府工作会议举办场所的重要角色。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跑马总会

坐落在南京西路325号的上海美术馆建于1850年,为一幢英式建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是闻名中外的上海跑马总会。解放后,又先后成为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舍。历经世纪沧桑,现为上海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在完整保留原有建筑外观并根据功能要求对其进行内部改造后,向社会开放,成为今日上海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场所。

圣三一教堂

上海圣三一主教座堂,上海市现存最早的基督教新教英国圣公会主教座堂,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九江路219号,建于1869年,外观哥特式,俗称“红礼拜堂”。这座教堂曾是英国圣公会设立的侨民教堂、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座堂、中华圣公会主教院主教座堂,现在又成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两会”)总部附属教堂。

佘山天主教堂

位于中国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山顶,法国传教士建于1871年(同治十三年)“巴洛克”风格 融希腊、罗马、哥特建筑艺术于一炉,加上中国元素 。是中国天主教著名的圣母朝圣地,与法国罗德圣母大殿齐名。座大殿1942年被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教堂为宗座乙级圣殿,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1946年罗马教廷又给佘山特恩,准许给佘山圣母行加冕礼。佘山是中国境内唯一仍然活跃的全国性天主教朝圣中心。

江海关

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3号,由英公和洋行设计。1864年清政府于现址设江海北关,关署是一座中国衙门式的木构房屋。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被毁,1857年修复,大体原样, 1927年拆除1857年建的原海关楼重建, 希腊新古典风格,钟楼为哥特式。此后,中国海关实际上被英美法三国领事馆参与的税务委员会所控制。上海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它高耸的钟楼和大钟。海关大楼安装大钟起步于19世纪下半叶,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关大楼上安装了一座海关大钟。

徐家汇天主教堂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位于中国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蒲西路158号,建造时间为1847-1851年(现存建筑1906年建),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建筑风格为中世纪哥特式。大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立祭台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徐家汇天主教堂可容纳三千多名教徒进行活动,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该堂区每天清晨有多台弥撒,逢星期日及教内重要节日,教友济济一堂。远东第一大教堂,上海唯一一座双钟塔式教堂。

和平饭店南楼

上海南京东路口的两幢大楼均称为和平饭店。南楼建于1906年,当时称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早的一个饭店。是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均衡式公寓建筑,外表对称庄重;该楼的最大特点是立面彩红砖做腰线,白墙砖做贴面,远远望去既庄重典雅,又别具风格,实属一座难得的佳作,现为和平饭店南楼(中山东一路19号)。